《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连续第六年成为赴美留学(微博)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面临的学业和心理挑战仍然很大。11月28日,在由广东省中小学(微博)校长联合会、中国国际教育论坛等合作举办的未来学校国际教育论坛上,来自各学校、机构的国际教育专家就“国际教育的名校升学之路”展开探讨。在录取标准上,专家们表示,美国名校尤其重视中国学生的诚信,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能否成为海外大学招生官眼中“有趣的人”相当重要。
语言和思维挑战大
半数中国学生面临心理疾病
提起中国学生的学业成绩,海外院校通常都表示很棒,但在学业之外,中国留学生也表现出诸多的压力和不适应。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课程和教学部助理教授邢丹丹指出,相关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竟有二分之一都面临心理疾病。邢丹丹曾跟踪研究了一 批第一次到美国学习的中国本科生长达一年,她表示,中国留学生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语言与沟通。一名叫SiWan的中国留学生说:“在中国,我们很少参与小组讨论,所以在美国,我最愁如何在小组讨论时去跟上和参与别人的讨论。”不少留学生都反映,不清楚讨论规则,不知如何插入话题,“一到上课便心跳加快,头痛得要命。”
通常一两年后,中国学生便不再为课堂发言和讨论发愁,但写作和思维上的适应,则需要更长时间。留学生Jane认为,“美国式的思维要求有清晰的主题和分支结构,看起来像一棵树;而中式思维则像常春藤蔓延到四面八方。”人文学科中的批判思维挑战更大,“在中国,回答往往是单方面的,但在美国,你需要讨论、争辩。”
中国留学生在平衡学习、工作与娱乐上也常出现问题。习惯在国内按安排行事,到了国外没人帮自己安排,会出现害怕做选择、总怕选错的心理,而且如何分配社交与学习的时间,也给他们带来不少困扰。
会上不少国际教育专家也认同,对于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除了要在学业上评估,还要从心理素质上评估。
中国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对“留洋”的认识容易等同于上名校。这也是海外名校申请人数不断增加,录取率不断降低的原因。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提醒留学生和家长(微博),不要盲目追求“名校情结”,应选择与自己目前能力和潜力相匹配的学校,否则容易造成压力过大、心理失衡。
石国鹏在论坛上提及了一个耶鲁大学华裔学生的悲剧。这位同学当初考上耶鲁,他的家长和老师何等骄傲,但后来因身体原因休学半年后,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永远也追不上同学了,无法接受自己“不再优秀”,竟跳桥自杀。“名校是否适合孩子,这个关键问题却总是被忽略。”
石国鹏指出,实际上美国排名前10和前30的名校并没有显著差别,质量差异远没有排名显示的那么大,“希望家长的眼界能开阔一些。”并且,他指出,不少家长只盯着美国前20名的大学,看不上美国众多的学院(college),以为都是大专,“其实不少college是非常好的本科,美国最顶尖大学的本科阶段都在文理学院。希望家长放弃对学校排名的盲目追求,这没有任何意义,并可能把孩子逼上绝路。”
困扰盲目追求名校 让孩子压力太大心理失衡
建议1
学生:是否“有趣”将影响录取
石国鹏强调,美国院校在招生录取时,对中国学生诚实品质的要求极为严格。学生申请学校所提交的资料若有任何作假被发现,个人信用将被质疑,这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很多时候,中国学生是因为不懂什么属于“欺骗”而犯戒,在这一点上也需早早明晰。
华附国际部校长朱志东谈到国外录取标准时还表示,名校看重一个学生是否“有趣”,他们最常拒绝的,就是那些只会学习,但说话无法令人发笑的无趣的人,“他们不是鲜活的个体,而成了一种产品。”
朱志东指出,“美国名校招生官就看学生对某一件事情是否有热情,学生为什么要到国外学习,希望达到什么目的。因此,学生培养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在申请名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多位国际教育专家还表示,中国留学生还要重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美国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民族性和多元化,想录取的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而不是‘假美国人’。”
建议2
家长:国际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对家长的教育
校长沈敏静强调了国际教育中“家长课堂”的重要性。她提到,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国际教育对于不同年龄和阶段出国留学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关注重点,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沈敏静举例说,每个学生每年都会拿到个人成长学业计划。其中,九年级学生要学会的是如何与人相处,相应提供的家长课堂就侧重于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十年级学生的家长课堂则要进行社会活动策划,家长要考虑什么时候让孩子考托福(微博),认识到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有什么变化;十一年级的家长课堂侧重申报大学时,家长伴随孩子共同成长……。
“这些不是让家长上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我们需要坚持。有种教育理念叫‘终身学习’,强调持续性,这种持续性不是从孩子一年级持续到五年级甚至十年级,而是伴随孩子终身的。”